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特色区域  > 正文

长护险: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日期:2023-07-11 08:39:1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吴育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长护险参保人数接近1.7亿,接近200万人享受待遇。从参保人数来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1%。也就是说,目前全国还有88%左右的人口还处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无长护保障状态。

长护险向社保“第六险”靠拢?

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护险在满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将长护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来运作,已经有20多年的经营经验。国内自2016年启动长护险试点以来,目前试点城市已经扩展到49个,参保人员获赔率超过1.15%,累计赔付支出624亿元。从上下游产业链来分析,长护险具有明显的社会“正效应”,有力地支持了国内养老机构的发展和护理人员的扩容。截至目前,试点地区护理服务机构已达到7600家,护理人员从3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从目前国内的经营来看,保险公司向失能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大概包括养老医疗护理机构集中照护、专业人员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三种方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长护险在政府相关部门及群众中的需求急剧攀升。2023年,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都将推广长护险列入十大民生实事。

虽然目前各地在筹资水平、评估标准及服务供给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目前的试点经验来看,目前有关方面已经就长护险的多方共担筹资机制、公平适度的保障标准、对养护机构的准入审核等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但是,一旦以社保“第六险”的身份正式向社会推出的话,势必会加速医疗保险基金的赤字,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负担。

惠民保形式的长护险是否可行?

近年来,惠民保成为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爆款”,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带病体”不能保的问题,而且满足了高龄老人的投保难诉求。同时,自足投保模式可以有效减轻当地财政的负担,同时降低民生制度“不可逆”的风险。因此,部分区域采用了惠民保形式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由政府引导群众自主投保,财政对特定人群进行一定的补贴。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采取惠民保形式投保的长护险普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死亡螺旋”问题,由于没有对各类人群进行区别定价,普惠型医疗保险对于高龄人群和“带病体”的价值远高于年轻人群和健康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人群可能会因为支付保费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而逐步退出。从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来看,长护险的受益面大概为1.1%。与之对应,惠民保的受益面大概为3.1%。面对如此低的受益面,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健康体投保惠民保形式的长护险积极性难以激发。甚至有部分高龄老人都认为投保长护险没有必要,他们朴素地认为在失能后的次年投保更为“合算”。

商业长护险如何破题?

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直在推进人寿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截至目前,已有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将寿险保单中的身故及满期给付责任转化为护理给付责任,使保险人在进入护理状态下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有助于满足失能人员的现实需求,进一步丰富保险给付的应用场景,同时提升寿险产品的吸引力。

因为存在发达的商业保险,与医疗保险类似,美国的长护险以商业保险机构运营为主,保费规模约占健康险规模的三分之一。与美国经验相比,传统商业长护险的产品规模和数量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商业保险公司传统长护险保费和产品数量占健康的比重都不足2%,且集中在护理费的现金给付方面,未能提供彰显保险业近年来追求的“康养护保”一体化产业链服务优势。因此,以保险责任转化为代表的商业长护险运作模式,不失为保险公司在创新商业化长护险的一种探索,但很难成为长护险发展的主流。

(作者系丽水银保监分局保险科科长)

标签:

推荐